合肥爱尔眼科举办老花白内障专家科普会,老视矫正门诊揭牌启用,一站式破解中老年“视”界难题
时间:2025-09-26
“看远要戴近视镜,看近得换老花镜,眼前总摆着好几副眼镜,太不方便了!”这是许多同时受近视、散光、老花与白内障困扰的中老年人的共同心声。为帮助中老年群体摆脱眼镜束缚,9月25日,合肥爱尔眼科医院精心举办“前沿技术·品质之选”老花白内障专家科普答疑会,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安徽省区副总院长/合肥爱尔眼科医院院长刘勇、合肥爱尔副院长李凯、陈国府组成的资深院长专家团亲临现场,结合权威共识解读、门诊揭牌、案例分享等环节,为在场市民送上一场实用的眼健康科普盛宴。
活动现场,首个高潮在“合肥爱尔眼科医院老视矫正门诊”揭牌仪式中到来。在全体参会者的见证下,李凯与陈国府两位副院长共同为门诊揭牌,标志着该门诊正式全面启用。作为医院聚焦中老年眼健康需求、推进“专病专治”服务升级的重要举措,老视矫正门诊将依托爱尔眼科集团标准化诊疗体系,为中老年患者提供从精准眼部评估、个性化人工晶状体选择,到术后视觉质量跟踪的全流程、一站式老视矫正解决方案,助力更多人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看得舒适”的视觉品质升级。
“老视就像相机镜头老化,年轻时眼睛里的晶状体弹性好,看远看近能灵活调节,可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变硬,睫状肌调节功能下降,老花眼就找上门了。”科普环节中,李凯副院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在场市民轻松理解老视原理。他同时援引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权威数据指出,我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80%,而老花眼通常在38岁左右开始出现,52岁人群发病率已近100%,“这意味着,超八成60岁以上老年人正同时遭受老花眼与白内障的双重侵袭。” 李凯副院长强调,老花眼绝非“看不清小字”这么简单,它会直接影响中老年人的日常阅读、职业工作延续、电子产品使用,长期视物不便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提升老视矫正技术的规范性与可及性,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保障国民视觉健康的重要课题。” 针对现场市民最关心的“如何同时解决近视、散光、老花与白内障”问题,李凯副院长给出明确答案:“如今通过成熟的老花白内障手术——白内障摘除术联合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就能实现这一目标。”他结合爱尔眼科集团多位专家参与制定的《中国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解读,介绍老视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主要用于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或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置换术,能帮助患者术后同时获得清晰的远、中、近视力,大幅减少对老花镜的依赖。 “普通单焦点人工晶体只能满足单纯看远或看近的需求,而老视矫正型人工晶体就像一副‘高清定制眼镜’,通过手术植入眼内,既能替换已经老化混浊的晶状体,解决白内障问题,又能让患者不用再频繁换镜,开车看路标(远)、看手机消息(中)、读药瓶说明书(近)都能轻松应对。”李凯副院长进一步解释,这类手术主要适合两类人群:一是白内障患者,可由专家量身定制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方案;二是45岁以上受老花眼困扰、不愿再依赖眼镜的人群。 随后的专家一对一答疑与患者分享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又一个高潮。面对市民提出的“手术安全吗”“该怎么选晶体”“术后多久能恢复”等个性化问题,专家团逐一耐心解答,消除大家的顾虑。
一位已接受老花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更是激动地分享亲身经历:“之前戴了几十年眼镜,做饭时眼镜起雾、出门忘带眼镜就慌神,生活太受影响。在合肥爱尔做完手术后,现在看远看近都清清楚楚,感觉视觉年龄一下年轻了二十岁!”真实的体验引发在场观众强烈共鸣,不少人表示“终于看到了摆脱眼镜的希望”。
据了解,当前认知不足、技术推广不均衡、手术规范化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仍是制约老视矫正技术普及的主要障碍。作为覆盖亚欧美三大洲的全球化专业眼科医疗集团,爱尔眼科始终致力于推动老视及白内障诊疗技术革新:2008年完成国内首批TORIC晶体白内障手术,开启散光矫正新纪元;2022年率先开展散光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并引入新一代肝素涂层晶体,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2023年引进全球首批33厘米近视力连续视程晶体,同时启用白内障飞秒激光设备,正式迈入“无刀”手术时代,持续为患者带来更先进、更优质的诊疗选择。
此次科普答疑会通过权威共识解读、面对面专家答疑、真实案例分享,不仅让中老年群体对老花白内障一体化手术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现代眼科技术为生活品质带来的飞跃。
未来,合肥爱尔眼科医院将继续依托集团的技术优势与专家资源,开展更多贴近市民需求的眼健康科普活动,以更先进的诊疗技术、更专业的医疗服务、更人性化的关怀,助力广大中老年朋友摆脱眼镜束缚,拥抱清晰自由的“视”界新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的使命。